投身“五四”时期芜湖学生运动的回忆(《芜湖文史资料1》第007篇)

作者:方金銮供稿,刘伯奎整理  一九一五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一九一九年,在巴黎和会上,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代表,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在和会上提出包括废除“二十一条”在内的诸项正当要求,英、美、法等国不仅无理拒绝,而且极为横蛮,竟在对德和约上...

大革命时期芜湖农民运动中的两次斗争(《芜湖文史资料1》第008篇)

作者: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供稿,张孝康整理  一、芜湖北乡组织农民协会的斗争  一九二六年四月,共产党员胡济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回皖,在合肥、寿县做农运工作。同年十月,胡济同志受党的委派,到芜湖秘密组织芜湖县农民运动委员会,并任该会的主任委员。他第一步的任务是在风林、麻浦、十里牌等...

吕蕙生烈士生前在省立芜湖二农(《芜湖文史资料1》第009篇)

作者:许知为  优秀共产党员吕蕙生烈士,安徽省无为县人,早岁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农林专业,学成回国,在教育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二年前后,执教于省立芜湖第二农校,(简称二农),抗日军兴,担任皖江署主任,领导江北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顽强地打击日寇和伪军。他不畏艰险,经常轻装深入沿江前线...

五十多年前芜湖工商界的一场灾难——陈调元兵变琐记(《芜湖文史资料1》第010篇)

作者:胡恩森  芜湖在历史上是我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皖南重镇。辛亥革命后,皖南镇守使公署就设在芜湖,今工人文化宫是其遗址。一九二六年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北伐,沿粤汉铁路直搞武汉。这时候盘踞在长江中下游的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预感末日即将来临,但又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仍千方百计地作垂死挣扎。于...

从解放前的“五洋业”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芜湖文史资料1》第011篇)

作者:杨邦太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称便,由于国家积弱,毫无民族工业,在十九世纪末辟为通商口岸前后,即成为帝国主义商品的倾销市场。洋烟、洋火、洋油、洋烛、洋皂等充斥市场。甚至针、线、绸缎、布匹等都是洋货,几乎是无货不“洋”。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五洋业”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帝国主义...

芜湖益新公司创建始末(《芜湖文史资料1》第012篇)

作者:章向荣  一、益新创建人生平简述  益新公司创建人章维藩,字赣岑(通用幹臣),号惕斋,又号邴如,晚年自号清芬主人。原籍浙江省吴兴县荻港镇(今浙江省湖州市)。清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九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日诞生于山西省太原府。青年时期随父始堂老人在左宗棠部下驻节西北(贻老为左宗棠幕府一一师爷)...

忆芜湖钱庄业(《芜湖文史资料1》第013篇)

作者:杨邦太、朱渭滨  一、钱庄的兴起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方便,建有港口、码头,是大江南北粮油的集散地。历史上曾称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各地粮商云集,中外船只往来如织,每年吞吐大量的粮食、菜籽、豆类等农产品,运往国内外,堪称盛极一时。与粮食采运业有着密切联系的钱庄行业,此时也相...

芜湖手工棉织业简史(《芜湖文史资料1》第014篇)

作者:范长茂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便利,曾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商业兴旺,市面繁荣,是我省经济文化发达较早的城市,芜湖棉织业正是在这些优越条件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逐步发展起来的。最盛时期,曾有一千多家机坊,拥有近五千张手工织机,产品销售到邻近五省的部分地区,行业之大,花色品种之多,...

老厂焕新姿——芜湖火柴厂的创立和发展(《芜湖文史资料1》第015篇)

作者:潘维浩  清末民初,芜湖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在当时的社会潮流影响下,曾由开明士绅和地方商贾先后集资兴办一些初具规模的机器工厂。如:芜湖明远电灯公司、芜湖益新面粉公司、芜湖裕中纱厂等。兴办这些工厂,为“振兴实业,挽回利权”,起了积极作用。我省第一家火柴厂——芜湖大昌火柴公司。在1920年也应运...

一爿百年兴隆不衰的清真老店——芜湖金隆兴牛肉馆(《芜湖文史资料1》第016篇)

作者:金仲平、程荣钧  一、创始与发展  金隆兴清真牛肉馆创于一八八〇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为金隆德、金遇兴父子。店号冠以金姓,取父子名字各一而组成。原址在今花津桥巷内石桥港,只有一间草房门面,规模很小,仅出售牛脯和牛杂汤,类似摊贩。由于经营得法,业务逐步发展,于一九〇〇年租赁隔壁王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