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河山扬威国外——回忆戴安澜将军殉国前后(《芜湖文史资料2》第02篇)

作者:郑忠  戴安澜革命烈士陵墓掩映在芜湖赭山的苍松翠柏之中,绿草繁花,衬托着烈士巍巍丰碑;林间好鸟飞鸣上下,似向游人争道英雄业绩。今年清明节,芜湖的黄埔同学集体前往扫墓,以表追思。当我肃立碑前致敬时,烈士的英雄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禁思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胸怀广阔,义薄云天,没有...

回忆恽代英烈士在芜湖宣城的一些革命活动(《芜湖文史资料2》第03篇)

作者:汪菊农  1917年至1919年,当我在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校址在芜湖东门外)读书的时候,适值“五四”运动前后。那时恽代英同志离开武汉,来到安徽宣城,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兼教语文等课程。  恽代英同志当年在宣城四师任教时,就秘密向该校学生以及宣城邻县的青年,传播革命道理...

松柏长青友谊永存——忆胡志明主席在芜湖的感人事迹(《芜湖文史资料2》第04篇)

作者:周暮樵  胡志明主席在中国的山山水水留下了难忘的足迹。他一生热爱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为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我每次到黄山,总爱在景色壮丽的“人字瀑”前,和国际友人一起凝视“观瀑亭”三个大字,不禁留连忘返,浮想联翩。这三个大字是胡志明主席在二十年前游黄山时亲笔题写的,凝聚着他对中国...

摧毁高岗埠敌据点,开辟麻浦区新政权(《芜湖文史资料2》第05篇)

作者:江化新  一九四四年底,抗日战争开始转入反攻阶段。中共南、繁、芜县委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适时地向东南进发,开辟新的根据地、建立新的政权。县委决定,由繁昌保大区委领导芜湖麻浦圩新区的开辟和建政工作。而芜湖县境的高岗埠,地处南(陵)芜(湖)边区,是保大圩通往麻浦圩的必经之地。在那里敌人构筑了坚...

我记忆中的郁达夫先生(《芜湖文史资料2》第06篇)

作者:蔡承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四十年了,报上刊登了中央有关方面纪念反法西斯战士、著名作家郁达夫烈士殉难四十周年的活动情况,并发表了当年在印尼担任日寇宪兵班长铃木正夫绑架杀害郁达夫先生的自白,勾起我对达夫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为此记下我在印尼时的一段回忆。郁达夫先生在苏门答腊的巴雅光务(P...

张恨水文坛生涯片断(《芜湖文史资料2》第07篇)

作者:张孝康整理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出生于江西广昌其父任所,父殁,全家回潜山故里。其家贫,刻苦自学不辍,曾谋唱戏等小职业,维持弟妹生活。民国初年,上海的韩复炎(韩恢)招张恨水与怀宁的郝耕红及恨水族兄张东野,赴沪从事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活动,他们住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  恨水每日清晨...

回忆先父刘芳钰——大革命时期芜湖地下党的交通员(《芜湖文史资料2》第08篇)

作者:刘表武  一、米行学徒  先父刘芳钰,字伯坚,又名宪文,化名方权,安徽省繁昌县人,生于一九〇五年,殁于一九三七年。幼贫苦好学,在芜湖江边宝塔根“聚兴祥”米行学徒。“五四”运动之后,他受新思潮的影响,终日手不择卷。米行附近的吉和街天主教堂,有教徒某先生经常从米行门前经过,总是看到先父在看书...

芜湖十里长街史话(《芜湖文史资料2》第09篇)

作者:市工商联组稿,许知为执笔  前言  芜湖是东南胜地、商业名城。长街昔乃芜湖精华,江左明珠。自西门口至宝塔根、店铺林立,鳞次栉比,互连“十里”。店铺五六百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者绝多。其由小到大、日渐发展、历几十年乃至百年不衰之原因何在?我们对此几经探索,如实记载下来,作为当前城市经济建设...

镜湖烟雨状元坊——南宋诗人张孝祥在芜湖游踪遗迹(《芜湖文史资料2》第010篇)

作者:张华  风景秀丽的镜湖素为芜湖胜景之一,波光明媚,云影徘徊,湖上有湖心亭、喷泉,还有水上九曲长桥,环湖有烟雨墩、迎宾阁、留春园、留春亭、观岚亭以及纪念中日友好的高知园等园林胜景。亭台典雅,花木葱茂,环堤绿柳如丝,湖上波平似镜,天光倒影,上下一色。荡舟其间,浑如船从天上过,人在画中行。她似...

利济巷・利济公司・小轮业片断(《芜湖文史资料2》第011篇)

作者:贺楚森  (一)  在芜湖江岸路十三号人民饭店的右边,有一条小巷,巷子的一头正对着芜湖港一号码头,另一头笔直通向吉和街,巷口和天主堂隔街相望。这条巷子名叫利济巷,它的一侧是一排较低矮的居民住宅,另一侧除了人民饭店外,往里是市百货公司利济巷仓库和皖江旅社,据附近一带年老的居民和过去从事小轮...